查看原文
其他

“竺”你40周年,生日快乐!

奋发有为的 浙江大学
2024-10-30

在改革春风里诞生在争创一流中成长历四秩芳华,承卓越薪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在今年迎来40周岁生日


2024年竺可桢学院毕业典礼暨荣誉证书授予仪式


1984年浙江大学以开拓者的姿态创办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工科混合班率先开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40年来,13000余名优秀院友包括100多名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用实际行动为竺院人的身份写下多元发展的注脚不断书写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篇章


1984年,浙江大学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创办“混合班”



2000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典礼



使命驱动:追求有灵魂的卓越


无灵魂即无精神,无使命则无卓越。使命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够驱使拔尖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索,追求有“灵魂”的卓越。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与竺可桢学院师生座谈



杜江峰校长在竺可桢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作专题报告


40年前,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工科混合班脱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启了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铸魂育人之路。40年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学院通过构建教学与思政一体化培养方案,让“三全育人”和“四课堂融通”互促互进,强化对拔尖学生的使命驱动,引导拔尖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



85级混合班学生外出实践学习


“我倍感光荣、倍受鼓舞。中国航天人永远是党、国家和人民可以信任的重要力量!”今年9月,1988级混合班院友,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有幸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追随宋征宇学长的脚步,今年暑假,竺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亲眼目睹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心潮澎湃。

砥砺强国之志,方能勇担报国之责。从培养出发,竺可桢学院在一课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邀请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进课堂,涵养科学家精神;在二课堂,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和名师交流作为必须学分,与全员导师制形成有效衔接;在三课堂,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共育拔尖学生的战略合作,组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上好“大思政课”,近五年来,学院已组建近200支社会实践队伍,带领同学们前往马兰基地、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年均覆盖学生近600人次,引导学生埋下科技报国的火种;在四课堂,实现了学生前往世界名校参与学术会议、文化交流、科研训练等100%全覆盖,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竺院学子开展社会实践



大师领航:星光璀璨照亮求知路


无论是拔尖人才的发现、选拔还是培育,都离不开师长的托举与领航。


“有位好导师的栽培,如同二次‘投胎’。这不仅能使我们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让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树立最初的科学审美观。”1993级混合班院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回忆混合班岁月时如是说。



师生谈笑风生


面向超常规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学校和竺可桢学院集聚最优质的办学资源实施特别培养,导师制更是作为重要育人特色传承至今。混合班成立之初,学校就从数、理、化等学科中选派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担任混合班学生导师,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传道、授业、解惑”。竺可桢学院成立后,持续升级“强引领、全覆盖”的导师制,推动设立“教授学术小组”,实现和顶尖科学家与拔尖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教授学术小组”师生见面会


“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竺可桢学院十佳专业导师方文军是2018级化学(求是科学班)钱璞凡的竺院导师。方文军不遗余力帮助钱璞凡推荐合适的科研导师与研究方向,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科研兴趣,还助力他成为校竺可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



导师方文军与学生交流


目前,学院导师库已拥有全校39个院系和研究单位的1300余名导师,涵盖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高层次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900余人。每年有超过700名学生选择导师,二年级以上学生实行100%全员导师制,已有83名高层次人才与112名优秀学生通过“教授学术小组”成功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持续深化升级“全员”导师制,丰富“多元化”融合师资队伍,学院引领拔尖学生在“从游”拔尖教师的过程中开启科研的大门,走向创新的征途。



竺可桢学院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因材施教:孕育个性化成长土壤


独特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尊重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需求、提供个性化成长土壤,让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成为可能。

走进早期的竺院,你会看到学生们自由穿梭于各个学院,跨系选课已是常态。他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确认主修专业,与导师共同协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还可以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21世纪初,这种完全学分制取代了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壁垒,为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行者。


混合班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交流


“尊重规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竺可桢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在导师制的框架下,竺可桢学院精心设计了“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实现对优秀学生的精准育人。此外,学院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建立了拔尖学生科研实训平台,并提供了分层次、分类别的科研训练项目,旨在为学生植入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种子。



竺可桢学院部分培养方案剪影


“我一直有攻读博士的打算,导师和我一起制定了九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让我在本科阶段就能明晰未来科研的道路。”雷俊驰是2021级竺院混合班学生,也是竺可桢学院首期本博贯通项目的参与者。

近年来,学院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试点“3+1+X”本博贯通长周期培养模式,实现50%以上学生进入长周期培养体系,2024届毕业生深造比例逾90%为拔尖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入的学习机会。个性化的培养进一步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探索的好奇心,连续两年,竺可桢学院本科生累计成功申请21个项目入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者项目资助名单,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本博贯通宣讲会



夯实基础:扎好“拔尖发展”之根

无基础不拔尖,基础之宽厚决定攀登之高远。基础宽厚是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竺院,“夯实基础”一直被视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根基所在。

“用一年半的时间给同学们打好基础。”混合班自成立之初就展现了培养学生宽厚基础的决心,专门聘请杨士林教授、李文铸教授、郭竹瑞教授、何志均教授分别担任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各课程的顾问。围绕“夯实基础、激发潜能”的教学理念,竺院持续打造荣誉课程,筑牢坚实基石,以高质量教学持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后续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更加游刃有余。


上世纪末混合班学生使用的数理课本


“各门课程的合理设置、搭配,配合教学中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法又为我在博士阶段独立进行科研探索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级混合班院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如鸿在书信中如是写道。正是竺可桢学院“夯实基础”的育人特点,持续助力着拔尖学子勇攀卓越高峰。

目前,竺可桢学院已形成“强基础、重能力”的荣誉课程体系,已建设146门荣誉系列课程,实现数理化生计文史哲全覆盖,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系列课程),15名荣誉课教师获永平/心平教学贡献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赋能。



荣誉课程授课现场



交叉复合: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创新火花


交叉是开拓创新之源。跨学科的培养环境不仅能够激发拔尖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为拔尖学生探索未来未知问题做好能力准备。

“那时候,一个寝室8人会有6个不同的专业。”“多学科的学习及交叉融合的氛围,对我影响深远。”这是院友们在回忆混合班岁月时提及的高频话语。


混合班多学科讨论小组学术交流会


混合班自创立之初,便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与拔尖人才成才的相关性,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竺可桢学院始终以交叉复合为引擎,驱动着创新的火花。步入新时代,竺院传承和发扬自1984级首届混合班学生自发形成的多学科小组讨论活动,积极开展“竺涯共语”、“竺山论剑”等师生交流活动,邀请两院院士、顶尖教授、优秀院友等与学生开展小范围、多频次的常态化交流,帮助学生提升眼界、引领未来。



黄荷凤院士与竺院学子交流


如今的竺院,聚焦混合拔尖和基础拔尖两大培养体系,汇聚了各种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班型,涵盖文理工农医各学科,学园2.0的建设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群体提供了交流碰撞的空间,近两年来,学院累计邀请300余名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先生”与近10000名学生共话生涯成长。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向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育人高峰不断迈进。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未来,竺可桢学院

将勇担“梦之队”和“引领者”的非凡使命

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

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荣誉学院而努力奋斗!

四秩风华,竺风化雨

“竺”你40周年生日快乐!



竺可桢学院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二届“三育人”先进集体


互动福利环节


值此竺可桢学院办学四十周年之际

我们特别推出互动福利环节


方式一:抽奖

分享这篇推文

并扫描下方小程序即可参与抽奖

我们将抽取40位幸运粉丝

送出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定制水杯



方式二:留言点赞

在推文评论区写下

和竺可桢学院的故事或送出祝福

截至10月28日中午12:00

留言点赞数排名前5名的粉丝

将获得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文创福袋



点赞排名6-40名的粉丝

将获得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纪念版院徽




内容策划及来源:竺可桢学院
文案撰写:林威 高晨艳 周书玉 周盛廷
部分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档案馆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程徐航
责任编辑:章舒帆 周亦颖


精彩推荐




按时吃饭,真的很重要!
被浙大”硬控“了!
”这是我大学生涯最疯狂的一件事!“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